鳶尾培植技術







春季開花,花期三個月左右,4~6月,多采用分株、播種法。分株春季花后或秋季進行均可,一般種植2~4年后分栽1次。 分割根莖時,注意每塊應具有2~3個不定芽。種子成熟后應立即播種,實生苗需要2~3年才能開花。栽植距離45~60cm,栽植深度7~8cm為宜。亦可以進行促成栽培。
土壤要求
鳶尾不但可以種于玻璃溫室或塑料膜溫室,而且在露地也可種植。戶外種植配合以臨時覆蓋物,或使用活動房屋,特別是春秋兩季是可行的。 對于鳶尾切花的生產,實際上在任何類型的土壤中都可以進行,只要它排水良好,保濕性強,且不板結者(否則會限制植株生長)。土壤結構好是基本的條件,這對經常大量種植生長期短的鳶尾是非常必要的。 在重壤土中,建議加入諸如泥炭、蛭石或粗沙,與25cm左右深的土壤進行混合,以對土壤進行改良。易板結的土壤,種植后可在土壤表層覆蓋一層諸如稻殼、稻草、松針、黑色泥炭或類似的材料來防止土壤板結。也可用此方法來防止土壤很快變干。
溫度控制
種植后,土壤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,最低溫為5~8℃,最高溫為20℃。土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出苗率。土溫過低會造成開花能力降低,故最適土溫控制在16~18℃之間。
溫室內生產鳶尾,最適溫度為15℃。為了縮短生長期,種植時可使用新采收的種球,前4~3周溫室溫度保持在18℃。此溫度可維持到1月1日,但會造成植株弱小。13℃或更低的溫度會延長生長期,同時增加植株重量,但花朵枯萎的機率增加。
秋季,植株生長時,特別在溫帶地區,當光照不足時,溫室溫度必須下調以防止花朵枯萎。一般控制在10~13℃,盡量保證植株生長,如果在所有階段葉片顯得過多,那么得考慮修剪掉部分葉片。 生產的日夜平均溫度可在20~23℃,最低溫度為5℃。在高溫和光線較弱的溫室中,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。
在霜害經常發生的地區,生產只能在溫室中進行。其適合的生長溫度應安排在夜間。因此,不加熱的溫室應提早封閉,以盡可能使夜溫適宜。白天,則要提早通風,以避免出現溫度升至18℃以上而造成危害。遮蔭也可以達到控溫的目的,但合適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。
露地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~17℃,白天持續的高溫可用遮蔭網遮去。它不僅能減少直接的太陽輻射,而且還能提高溫度。
種植密度
種植密度依不同品種、球莖大小、種植期、種植地點的不同而不同。為使種植間距合適,通常采用每平方米有64個網格的種植網。
施肥要點
一般來說,種植前施基肥的方法并不可取,這會提高土壤中鹽分的濃度,而延緩鳶尾的根系生長。種植前對土壤的抽樣調查以確保土壤含有正確的營養成分。抽樣一定要在對土壤處理和淋洗后進行。這樣,所缺的養分可通過以后直接給土壤中補充肥料來得到。鳶尾對氟元素敏感,因此,含氟的肥料(磷肥)和三磷酸鹽肥料禁止使用。反之,如二磷酸鹽肥料則應使用。
雜草控制
鳶尾的生長過程只需8~12周,在這么短的生長時間里,如果對土壤進行過蒸、淹、犁等處理后,那么在植株生長過程中不必考慮除草問題。植株種植后,主要使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。但施用時注意不能對植株造成傷害。
如果植株種植后,地里開始生長雜草,那么只有在種球被埋得足夠深的時候才可以施用除草劑。種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厘米處才不會受到除草劑的危害。 在植株展葉之前,溫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過噴施適宜的除草劑來控制其生長。如果普通除草劑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雜草,就應改用復合除草劑。施用的時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時候,噴施在植株上,再噴足夠的水。次日清晨,從植株頂部徹底沖洗。由于除草劑有殘留性,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。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劑都要限量,以不超過2次為宜;只在十分必要時再使用除草劑;不要種植對除草劑敏感的品種。
雜草控制
種球貯藏的溫度必須是30℃,用于切花生產的種球應馬上種植。如果種球不能馬上種植,在這段過渡期間里,種球一定要在適宜的溫度中貯藏。期間,溫度一定要符合種球生長的要求,一定要經常調溫,以保證種球的生長。使溫度維持在2℃,而且不要超過2~3周,這是最好的選擇。高于2℃的貯溫會延長處理期,并對開花起負作用。將球莖小心地置于底部有空格的容器中。貯溫在2℃,并保證有良好的透氣性。種球不適于長期貯藏,因為貯藏過久會對將來莖葉所生長不利,而且也會增加根尖受到青霉菌感染的機率。
用于切花生產的鳶尾在種植期,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是特別重要的。種植前幾天的土壤要足夠濕潤,以確保早期根系快速而健康地生長,而且根系不易在種植時受到損傷。使用冷水澆灌尤其是在土壤溫度較高時較為合適。土溫高,種球生長過快,使切花品質下降。種植應選擇在土溫較低處。此外還可以在夏季來臨前在地上鋪蓋一層隔熱的覆蓋材料,阻止土壤受過多的太陽輻射。